一般来说,一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代表着这个行业的兴衰。随着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传统化石能源正逐渐降低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取而代之的是以核电、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据人社部消息,未来3~5年煤炭行业将有130万人面临失业,同时石化行业情况也不乐观,今年年初,中石化胜利油田关停4个油田,此后延长油田也宣布停止部分油田开发施工,同时人员编制压缩30%。
在化石能源对人才需求不再旺盛的同时,清洁能源行业却在招兵买马。2016年中核、中广核、国家电投等涉核企业招收应届毕业生千余人,宣讲会涉及十余个省份的30多所高校。中国涉核企业对人才的渴望,侧面反映出中国核电的发展速度。
培养周期长 企业未雨绸缪
核电人才,尤其是关键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拿被称为“黄金人”的操作员来说,一个合格操纵员的培养,一般要历时5~6年,其所用时间几乎等同于一座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建设周期。换句话说,在一座核电站建设之初就要开始储备后期运维所需人才。
在核电再一次进入发展期的时候,人才成了亟需解决的瓶颈。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5年左右的建设周期,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上千人,其中相当数量人员应是具备相关经验的高端人才。
即使不是核电操作员,核电新人一般要通过一个项目的全周期轮岗方能上岗,一个核电员工需要经历设计、建造等过程的积累,才可基本成熟。
目前,我国核电人才不足的情况已有苗头。据福建某核电站员工描述,一直以来该电站都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由于核电站关键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新员工不能马上到 岗;在满足运行需求的前提下,一旦有员工休假,其他员工只能加班顶替,此状况至2015年才有所好转。
“十三五”规划显示,至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截至目前,我国大陆运行的核电机组30台,总装机容量2831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672万千瓦。要达到“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我国平均每年需核准建设6台核电机组。也就是说涉核企业从现在开始,每开工建设一台核电机组就要开始培养其5年后所需的人才。
按照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需要400人计算,至2020年我国将新增核电机组20余台,即使仅考虑现下在建核电机组,到2020年我国也需补充近万核电人才。
满足长远发展需要 人才需求面扩大
翻阅中核、中广核与国家电投的招聘公告,记者发现,除了针对未来国内建成核电机组的人才储备,三家涉核企业还把人才储备的目光瞄准在外项目、核燃料研发、老化与寿命管理等领域。
以中广核为例,其铀业发展公司部分对口部门的招聘,条件要求为留学生,这与其业务主体多在国外有直接关系。资料显示中广核铀公司矿务业务基本都在国外,从2008年开始中广核铀业开始从乌兹别克、纳米比亚、加拿大等国进口金属铀,并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工业公司展开合作。
2012年,中广核通过与中非发展基金共同出资建立的金牛矿业有限公司全资收购了湖山铀矿的所有者斯瓦科普铀有限公司。如此大规模的国外业务,对口招收留学生也就不奇怪了。
除铀业公司外,中广核与英国、法国、罗马尼亚等国的合作也需要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专业人才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从侧面影响中国核电“走出去”。不仅是中广核,在与国外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中核与中广核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中核集团下属三门核电站某负责人表示,目前核电专业技术的人才一般都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现有的人才是为消化吸收三代核电技术来培养。很多在三门核电的工程师都可用英语跟西屋专家交流,核电规程也同样使用英语。
国家电投董事长王炳华在谈到核电人才需求时表示,要结合战略发展实际需求和人力资源动员计划,研究制定培训规划,尤其是要针对关键人才量身开展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和能力。
行业需求决定人才需求,正如涉核企业逐渐重视员工对外语的培养一样。在中国核电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燃料组件的发展似乎有些跟不上核电技术更新速度,这也促使中核、中广核与国家电投加大燃料组件研发力度,从而增大对核燃料研发人才的需求。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核集团今年招聘计划中,与燃料研发有关的材料学、化学工程等专业门槛都提升至研究生以上,说明中核集团下一步将加大对核燃料组件的研发力度。
订单加联合 节省人才培养成本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表示,目前我国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4所高校设立了核专业,在校核专业的学生规模达到1万人,为核能行业注入新生力量。而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和相应的加强,培训进一步制度化、规模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中,中广核与20所高校 (华北电力大学分为北京与保定两个校区)开展的“订单+联合”培养模式无疑是成功的。记者注意到在2016年招聘启事中,中广核已经开始招收2017届联合培养暨 “订单+联合”培养的在校生。这些学生一旦被录用将于在校学习期间开始接受企业定向培养。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洋表示,从2005年开始华北电力大学就与中广核签订“订单+联合”的培养协议,两个校区每年为“中广核”培养定向生40~60人。校方开设 “广核班”,“广核班”采用“三加一”教学方式。
在校学生大三下学期参加中广核的招聘,通过的招聘的学生与中广核签订一个意向性协议,从第四学年开始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培养。 之所以称为订单加联合的形式,是指意向生从大三的暑假开始,按合同企业要求,由学校具体实施教学,一直都到学生完成学业。
刘洋表示,华北电力大学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同时企业也会派老师指导,学生在学校就能与企业有较高的契合度,很受企业欢迎。
中广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订单班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针对性较强,无形中节省了中广核的时间成本,并且由于提前接受中广核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平时工作中也更容易得到单位与领导的认可。